陶氏診療院

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


中医是怎么认识外界邪气——病毒的
博客分类 中医智慧和实例
正气不足,孩子就容易感冒

按照现代医学来讲,感冒就是感冒病毒侵袭了我们的身体而引起的病症。病毒(古代的中医不知道感冒病毒为何物,却明白它是外来的入侵者,就把它划入“外邪”这个概念里)一般是从鼻黏膜开始侵入,如同中医温病理论里讲的“从口鼻而入”。

感冒病毒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里有,我们的鼻腔黏膜里也有,但为什么有些人不会感染上?因为他们身体里的正气(身体的防御系统)把它挡住了,不让它往身体里蹿,这就是中医所讲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而一旦正气变弱了,外邪就会从口鼻大举侵入,往体内进军、驻扎。按现代医学的说法,这就造成了人的上呼吸道感染,而中医管这种情况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那么,我们身体防御系统的“部队”—正气,是靠什么来运行的呢?答案是经络!要知道,我们的身体比大脑聪明,一般情况下,身体本能地知道有多少病毒(外邪)聚积在我们的周围。比如有 100 个 “外敌”在鼻腔处伺机侵入,身体就会及时预警,从经络运送 120 个士兵到前线来抵抗外邪。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身体健康的人可以随时调整经络的状态,加快速度将“部队”运送过来。可体质弱的人调整能力差,遇到这种情况,经络立刻就开始阻滞了,只运送过来 30 名“战士”。敌强我弱,无力抵挡那 100 个 “敌人”,最终导致了“敌人”的长驱直入。因此,正气不足的人,一旦气温突然降低,身体很容易被外邪侵犯。而中医管这种因寒冷导致的外邪入侵,叫“寒邪”来袭。

除了温度降低的原因,导致感冒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外界湿气增大,中医称这种感冒的罪魁祸首是“湿邪”。还有,秋天天气干燥,人体内的津液蒸发较多,中医认为此时是“燥邪”为患。

中医认为,任何导致经络不通畅的因素,都会引发外邪长驱直入。在影响经络通畅的各种因素里面,“温度降低”占了大多数。古代医圣张仲景写的中医经典《伤寒论》里只取一个“寒”字,就揭示了这一点。

先杀外来病毒还是先强壮身体——

中西医治感冒的思路

很多人说中医理论比较玄妙。有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朋友问我:“中医说的寒邪、风邪都是些什么东西啊?能检测出来吗?寒、风都在体内的哪儿啊?”

这里,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中医是怎么认识外界邪气—病毒的。

一般西医认为,人患病有两个因素比较重要,就是“因”和“果”,有“因”,一定会导致“果”的产生。比如细菌引发的感染,细菌是 “因”,感染就是“果”;又比如引起感冒的外界致病因素,古人称之为 “戾气”“邪气”等(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感冒病毒),我们可以当作是“因”。西医认为,灭了感冒病毒这个“因”,人就不感冒了。

但现实情况是,感冒病毒根本无法杀光。那些著名的大制药公司知道,花上亿美元,经几年时间研究出来的控制感冒病毒的药,刚一生产出来,一夜之间,感冒病毒变异,药就失效了。

其实,有“因”未必就会有“果”。比如,孩子感冒了,发烧很严重,可是你发现,家里其他人一点儿事儿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在中医里面,讲究的是“因”之后还有一“缘”,“缘”就是致病的条件,有外部的也有体内的。只有“缘”具备了,“因”才能导致 “果”。

在古代,“缘”字的本意是衣服的包边,后来指事情发生所需要凭借的条件。我们通常所说的“缘何而起”,就是凭借什么而发生的意思。人们常说“缘门而入”,意思是顺着门这条渠道进入,但很少说 “因门而入”;我们可以说“缘木求鱼”,意思是顺着树木往上爬去找鱼,但是很少说“因木求鱼”。由此可见,“因”和“缘”是两回事儿。

中医认为,外界的“邪气”(也就是西医所讲的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是“因”,造成“邪气”入侵的条件就是“缘”,它可能是患者自己的正气不足,也可能是外界气候的变化。比如,天气突然变寒冷了,或者外界的湿气突然加重了,这都是“缘”。有了这个“缘”,“邪气”才会侵入到我们的体内。

要对付“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因为“因”(比如说病毒)会产生千奇百怪的变化。文献记载,古代每次瘟疫病情的表现都不相同。所以中医虽然也讲究消除“因”,但是更加重视清除这个“缘”。尽管疾病变化多端,但我们不必管它,只要清除它进入人体所需要凭借的条件,也就清除这个“缘”就行了。

古人非常重视“缘”,重视到什么程度呢?干脆把“缘”当作邪气,把“因”“缘”放在一起称为“外邪”,作为主要祛除对象。

古人所说的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其实都是“缘”,是致病的条件,因此,他们直接把这些都标示为邪气。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讲究“体用同源”,所以一听说寒邪、风邪,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这也是中医调理感冒的时候,为什么要在方子里面加入散寒、祛湿、清热的药的原因,其中绝大多数是在祛除“缘”这个致病因素。

本文选自罗大伦《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

https://mp.weixin.qq.com/s/vxIo7qT84s6IrhfVYNVhJQ
202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