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02
第60届中国人殉难者全道慰灵祭在北海道仁木町民中心举行
2024-12-16
肿瘤整合治疗联盟:第二届肿瘤整合治疗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06-14
汗,是脾胃的镜子
2025-05-22
教你如何区分阴虚和阳虚,一学就会!
2025-02-24
艾灸最怕这一个字!90%的人做错,这样灸比吃补品更有效
2025-02-23
这些常见中药搭配,用对效果加倍
2025-02-02
中医和西医在治病原则区别
2025-02-01
李可老中医的一句话,拯救了无数肿瘤患者!
2025-01-26
仝小林院士:体病药论与治未病
2025-01-11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
2023-12-06
黄帝内经治未病陶氏疗法在日本临床应用25年研讨⑪
2024-12-09
放几滴血,口腔溃疡就会痊愈,不信你试试!
2024-12-03
三魂七魄,看看哪个已不在您身上?
2024-12-02
中文导报 东瀛万事通 今日头条:北海道中国会举办第十一届总会&恳亲会
2024-11-09
艾烟,到底有没有害?
2024-10-13
经络不通,补什么都没用!只用一招:经络通畅百病消!
2024-10-08
你每天这样吸收大量阴气,怎么可能不生病?
2024-10-05
中医觉醒,认识经方——读懂《伤寒论》
2024-09-23
奥运体操全能王冈慎之助助阵:DENBA Moblie新品东京发表
2024-09-21
这样刮刮痧,活到八十八
2024-09-17
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曾说:用循证研究证明中医药是个“宝”
2024-09-13
浙大调查发现:喜欢锻炼的人,患脑梗概率比久坐不动的人高数倍?
2024-09-04
“2024札幌中国节”成功举行 :彩绘水墨画惊艳北海道
2024-09-02
灸12原穴,断全身百病
2024-08-28
医易同源:十天干与中医阴阳五行之秘!
2024-08-27
六经病简述(45张PPT)
2024-08-26
把这根筋揉软了,肝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2024-08-14
国医大师颜德馨:从气血论治失眠经验
2024-08-07
脖子上的小肉粒说明身体出了问题!
2024-07-29
看一眼肚脐就知道你啥毛病!别不信!

8
易经思维解读“黄帝内经”
主讲人:徐东
徐东,易经专家、养生专家、气功师、书法家。上海易经研究会 副会长,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 理事,全国长寿工程上海站 养生专家,中医锦囊网 医易专家,26 国学网 国学专家,归仁书院 首席国学导师,上海药膳协会 会员,上海闵行区刮痧协会 会员,中国国家书法家协会上海市分会 副主席,中国书画文化艺术家协会 理事。
徐东老师拥有20年以上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经验,还有疑难杂症疾病调理康复成功案例;20年以上道家内丹、佛门禅定和各种古代吐纳导引术的修炼成果;开设多门易经、丹道等课程,应邀到多所教育机构、媒体、企业、社团讲学;主讲几十门易经等养生课程,从道、法、术三个层面立体地解析中华养生理论(易经、中医、气功等)和现代科学知识,同时教授深入细致地实用技术(方法)。讲课风格轻松活泼、风趣幽默、寓教于乐。
“易”之涵义 易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此说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而蜥蜴能够变色,俗称“变色龙”,所以“易”的变易义,为蜥蜴的引申义。日月为易,象征阴阳。从文字学看,“易”字的构成是“日”、“月”。
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易经》由本文的“经”和解说的“传”构成。
《易传》十篇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易传》从宇宙宏观角度探讨《周易》起源,它认为《周易》是古代圣人仰观俯察,对大自然进行模拟、效法的结果,因而《周易》中八卦及六十四卦体现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经过这样一解说,使《周易》理论变得博大精深。
《易经》的应用之一为术数(命理风水)《易经》的应用之一为岐黄之术/中医
张介宾:“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张介宾《医易义》
《医易义》这篇大论,乃明代医家张介宾(景岳)所作,见于所著《类经附翼》卷一中,指出了易学是中医学的理论渊源,所以前人强调要学好岐黄之术(中医),必须深人钻研易经和易学。
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
然而易天地之易诚难,未敢曰斡旋造化;易身心之易还易,岂不可变理阴阳?故以易之变化参乎医,则有象莫非医,医尽回天之造化;以医之运用赞乎易,则一身都是易,易真系我之安危。予故曰: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典籍《黄帝内经》在总结中华民族长期医疗实践、建立独特的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深受《易经》思想的影响,借用了《易》的哲学原理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在,吸取并发展了《易经》阴阳学说、取象比类、运数比类的思维方法以及整体思想、动态平衡思想。从而奠定了医易会通的基本格局。
隋唐医家对《易经》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自觉认识。运用易象数学对中医原理进行阐发。杨上善《太素》偏重《易纬》,孙思邈《千金方》强调“六壬”。王冰:《素问注》则以易理(尤其是《系辞》、《象传》)作为研究《内经》的理论指导。
宋元时代,随宋易义理派、象数派的兴盛,医易也出现繁荣景象。《易经》“唯变所适”的原理大地解放了当时医家的思想。易学思想指导了岐黄/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医易汇通由理论转向临床。形成了空前的学术争鸣。出现了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火热论、张从正攻邪论、李杲脾胃论、朱震亨相火论,其学术思想莫不渊源于《易经》和《黄帝内经》。
• 张景岳:“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 《医旨绪余》 上卷 四、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论
• 孙一奎:“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精于医者,必由通于《易》”
• 《医旨绪余》 下卷六十、《医通》节文
• “医之理,可比《周易》,针砭药饵,即卜筮法也。”
・・・・・・
http://www.tcmcase.net/r/30192e936ba11d0a202097fed8f44b2d?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徐东,易经专家、养生专家、气功师、书法家。上海易经研究会 副会长,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 理事,全国长寿工程上海站 养生专家,中医锦囊网 医易专家,26 国学网 国学专家,归仁书院 首席国学导师,上海药膳协会 会员,上海闵行区刮痧协会 会员,中国国家书法家协会上海市分会 副主席,中国书画文化艺术家协会 理事。
徐东老师拥有20年以上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经验,还有疑难杂症疾病调理康复成功案例;20年以上道家内丹、佛门禅定和各种古代吐纳导引术的修炼成果;开设多门易经、丹道等课程,应邀到多所教育机构、媒体、企业、社团讲学;主讲几十门易经等养生课程,从道、法、术三个层面立体地解析中华养生理论(易经、中医、气功等)和现代科学知识,同时教授深入细致地实用技术(方法)。讲课风格轻松活泼、风趣幽默、寓教于乐。
“易”之涵义 易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此说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而蜥蜴能够变色,俗称“变色龙”,所以“易”的变易义,为蜥蜴的引申义。日月为易,象征阴阳。从文字学看,“易”字的构成是“日”、“月”。
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易经》由本文的“经”和解说的“传”构成。
《易传》十篇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易传》从宇宙宏观角度探讨《周易》起源,它认为《周易》是古代圣人仰观俯察,对大自然进行模拟、效法的结果,因而《周易》中八卦及六十四卦体现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经过这样一解说,使《周易》理论变得博大精深。
《易经》的应用之一为术数(命理风水)《易经》的应用之一为岐黄之术/中医
张介宾:“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张介宾《医易义》
《医易义》这篇大论,乃明代医家张介宾(景岳)所作,见于所著《类经附翼》卷一中,指出了易学是中医学的理论渊源,所以前人强调要学好岐黄之术(中医),必须深人钻研易经和易学。
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
然而易天地之易诚难,未敢曰斡旋造化;易身心之易还易,岂不可变理阴阳?故以易之变化参乎医,则有象莫非医,医尽回天之造化;以医之运用赞乎易,则一身都是易,易真系我之安危。予故曰: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典籍《黄帝内经》在总结中华民族长期医疗实践、建立独特的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深受《易经》思想的影响,借用了《易》的哲学原理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在,吸取并发展了《易经》阴阳学说、取象比类、运数比类的思维方法以及整体思想、动态平衡思想。从而奠定了医易会通的基本格局。
隋唐医家对《易经》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自觉认识。运用易象数学对中医原理进行阐发。杨上善《太素》偏重《易纬》,孙思邈《千金方》强调“六壬”。王冰:《素问注》则以易理(尤其是《系辞》、《象传》)作为研究《内经》的理论指导。
宋元时代,随宋易义理派、象数派的兴盛,医易也出现繁荣景象。《易经》“唯变所适”的原理大地解放了当时医家的思想。易学思想指导了岐黄/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医易汇通由理论转向临床。形成了空前的学术争鸣。出现了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火热论、张从正攻邪论、李杲脾胃论、朱震亨相火论,其学术思想莫不渊源于《易经》和《黄帝内经》。
• 张景岳:“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 《医旨绪余》 上卷 四、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论
• 孙一奎:“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精于医者,必由通于《易》”
• 《医旨绪余》 下卷六十、《医通》节文
• “医之理,可比《周易》,针砭药饵,即卜筮法也。”
・・・・・・
http://www.tcmcase.net/r/30192e936ba11d0a202097fed8f44b2d?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