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診療院

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


2024-05-07
养生时辰表
2
中医的理论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吗(前提是以原来中医的基础理论为起点,而不是去掉原来的基础。)?
黄枫 石榴号 2022-02-14 19:00

中医的理论不仅仅是有提升的可能,而且可以在新的时代,形成巨大突破。

在谈这个观念的之前,我们先看看中医、西医为什么能形成突破。

西医‍

西医也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的。之前愚昧(或者说不科学的)的东西多了,例如放血疗法等。西医自300年前开始,突然发展提速,主要依赖的四个方面的成就:

科学进步:是物理、化学、生物学、遗传学、材料学等学科的巨大进步,推动了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在预防、检查、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的进步。例如血液生化分析对于检查的推进等,这里不赘述。

研究方法:基于证据的应用类科学研究体系的建立。在医疗领域,基于循证医学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形成,大量的人员投入其中,带来全方位、全面的突破。

药械产业:有了前面两个还不够,如果药品、设备、耗材等这些医疗服务的资源不能够大量生产、降低成本、运输到全世界的话,那可能只有一小撮人能用上。这个不展开。

医院模式:250多年前,第一家现代医院在美国成立。现代医院有效解决了用最少的人,实现最多的服务,同时还能保障安全并且不断提高医疗质量。这点对于西医的发展也相当重要!

在四大因素的加持下,西医风靡全球。

中医‍

这个世界没有突然飞来的理论,中医也不是外星人传过来的,也不是大家说的出道即巅峰。

中医(暂不讨论民族医学)之所以在300年前都是预防、控制、治疗疾病的唯一手段,自然有他的道理和历史必然性。

东方农耕文化:和西方游牧文化不同,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为中药产业化(能种植,能大规模使用)奠定了基础。请注意:没有产业就没有行业。

中医应用模式:中医检查、诊断和治疗的主体是在诊所(或者个人行医),医疗行为在地域、方式、方法上极为分散。这点与西医以教会、慈善等机制极为不同。请医学从业人员回顾一些世界医学史(注意不是中医史)。也就意味着中医本身受到宗教、政治、文化、机构影响和控制小。加上中国庞大的人口,有助于即使是一点点可能有作用的治疗,都会被传承。例如古时候的青蒿,可能99%的榨汁都没有用,但是只要有1%有用,这个知识就会被传承。当然这样带来的客观结果是中医流派众多,观点多多等缺点。

天人合一理念:长期以来儒释道中,道家是研究科学的(其实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还有相当多的研究体系存在)。中医研究的核心是人体,人体就是这个世界对象的实例(有点IT味道了)。那这个对象的基类是什么呢?一定是有某种客观规律存在,只不过我们现在认识和认知到不了而已。中医沿着农耕文化带来的天气、水文、气象等规律,去推断人体生老病死运作的机制,路径是对的;但是受限于其他科学发展,只能通过规模化的实例效果去推论。例如用某味药草熬了汤,发现1万个人里边,至少有10个有用,那就就记录下来了;然后不断慢慢以千年为单位去尝试、纠错、优化和调整。

终于可以回到主题:中医基础理论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请重点留意一下,基本上都是大疫之后。为什么:有统治阶层的支持啊(历史上很多王朝都是因为疫病而造成社会动荡,政权丢失的),所有大量试验人群啊,没有经费限制(国家给钱、给地、给人员配备)、失败风险和追责影响小。

请参见我总结的中医基础理论产生的时间点:
图片作者自行整理

中医理论的新突破

中医理论的新突破,绝对不会出现在传统中医药的延续,不会出现个体和少量医疗事件,也不会出现在前期中医药应用的突破(例如屠呦呦的青蒿素)。请注意我说的突破是【中医理论】,不是【中医临床】、【中医应用】等。在这里为我们的屠呦呦院士点个赞。

不管中医还是西医,基础理论的重大发展与突破,都离不开庞大人群的支撑。

西医:包括形态学与功能学研究,后者目前在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研究的路径之一是分层,从人体,到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蛋白、基因、染色体……,任何一个层级的突破,都会带来行业的进步。在这个方面,传统中医的科学研究哲学与方法论需要结合近代与现代其他学科的思路与认知,可能会有小范围进步,但是不可能形成创造性的,突破性的基础理论突破。

中医:以人为研究主体。核心是研究人体的能量、平衡与自然(不是大自然的自然),这点不同流派认识基本一致。区别最大的是转化和干预,这点有大量的流派、理论、解释等,当然也带来不同的临床效果。与西医基于证据与询证的现代科学研究思路相比,中医基础理论(非应用和治疗)显得尤为单薄。

人体疾病有内因和外因,同时受到大量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人体本身作为高级动物,具有极高的免疫体系和自我调节能力,还兼具个性因素的影响,所以无法象西医和近代研究体系一样,用“证据推论”的方式来实现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突破。

那中医基础理论突破的道路在哪里?
百度对于基础研究的定义:
基础研究,意思是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现、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其成果以科学论文和科学著作为主要形式。用来反映知识的原始创新能力。

任何科学核心是研究三件事情:人(自己)、世界和社会(人和世界的关系、任何人的关系)。

基于人的研究:传统中医在对人的不同层次研究方面,必然是极大的弱项。当时中医的强项是系统论、统一观等。所以通过反观内照、医易互参、由外察内、见微知著等研究手段,可以取得超越西医的快速、准确、低廉的认识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在预防领域。可能产出点:中医疾病预测学、中医血气运行基础理论突破(超越近代医学研究)、中医营养和代谢等领域。

基于世界的研究:古人对于天气、水文、地理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发展畜牧业,否则没有粮食会饿死人的。现代科技已经有大量对于世界(包括气象、环境等,尤为要注意世界上的生物数据)的信息与数据,有助于中医在“外邪”(风寒湿热)方面在传统理论基础上,有助于基础理论的突破。可能产出点:中医病因学。

基于关系的研究:这是传统中医的弱项。但是通过取类比象等研究手段,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可能产出点:中医心理学、中医疫病学。

特别注意:这里的中医,已经不是传统大家所理解的中医,而是随着新时代发展,应该理解成为具有中国哲学与科学论的医学(不妨称之为“新中医”)

传统中医理论突破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参见上面古时候的疫病)已经不再具备。但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中医链式经验技术、新知识库技术等新时代技术,完全可以不用拿上百万人做测试,也不用掉到传统中医研究或者中西医研究的多样化理论的坑里边去。

中医药充分发挥天人合一、系统医学、人群研究和新时代技术的优势,才能形成理论研究上的突破,同时指导应用研究、临床研究、药械研究等。

从实际推进的角度来说,根据作者多年观察与认知,依靠个体、医院和小范围工作不足以推动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性工作。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入手点可能只有两个:

大规模区域性应用带动中医基础研究
涉及到国家安全的中医行动。

来源:知乎,黄枫

https://mp.weixin.qq.com/s/xVBtMdpYC12_x8KxZo37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