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診療院

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


2
中医急救8大法!(必学)
急症具有来势猛、发展快、变化迅速、病势危重等特点,稍一延误,往往危及生命。因此就要求医者辨证准确,处理恰当,治疗及时,迅速控制病势,阻止其传变和发展,从而向缓解方面转变。

我国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家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创造了许多急救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有的虽已不用,但作为急救法的先驱来说,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如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用葱管除尖头,纳阴茎孔中深3寸,以治小便不通的记载。到了明代,导尿术有了改进,以鸟的羽毛代替葱管,并能对女性患者导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有“蕲州一妇女患小便癃闭,小便不通,一医用猪脬一个,吹胀后按上翎管,插入病者尿道,再用手搓转猪脬,不久,即尿液大流”,李时珍称此为“技巧妙术”。
从时间来算,我国在医疗上使用导尿术,要比法国医生拿力敦在1860年发明橡皮管导尿早了1000多年。惜限于当时历史条件,未在得到应有的发展,实为憾事。但作为导尿法的最早应用来说,仍不失为导尿术的先驱和雏形。

为了温故知新,供广大中医临床医生参考,本文特将散在部分书中的有关急救法,加以初步整理与归纳,供参考。

一、人工呼吸法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记载了用人工呼吸法治疗“自缢死”的经验。方法是“若心下微温者,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揉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与桂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吸少止。”

对口呼吸法,在《中藏经》中即有记载:“缢死方:先令人抱起解绳,不得用刀断,扶于通风处,高首卧,取憨葱根末,吹入两鼻,更令亲人吹气入口,喉喷出涎,即以矾石取丁香煎汤调一钱匕灌之。” 《中藏经》的成书年代,尚未有定论,但初步考证,系六朝人所撰。可见对口呼吸法在我国亦有1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被用于溺死、肺气暴绝(呼吸衰竭)等急症。

目前在民间,还流传着用对口呼吸法抢救缢死、溺死的经验,有着很好的疗效。方法是:须2人以上操作,先使患者仰卧,垫高后颈,术者左手压住舌根或将舌拉出口外(防止舌根压住喉头,不利呼吸),右手捏住患者鼻窍,然后口对口吹气,至吹气暂歇时,可将鼻窍放松;另一术者以两手放置患者胸部加压,并用两拇指将横膈上推,促使呼气,吹气时则两手放松。两者密切配合,反复进行,要节律均匀,每分钟18~20次左右。此法颇为费力,术者可轮流操作,以便持久。在自动呼吸未出现前切勿放弃。

二、搐鼻通窍法

搐鼻法是祖国医学中特有的简便有效的急救法之一。它是应用芳香通窍性药物制成粉末,吹入患者鼻孔,使鼻腔黏膜受到刺激而引起喷嚏,从而达到昏厥患者得以苏醒的目的。如汉代用石菖蒲的根茎研成粉剂,作为搐鼻剂,以抢救“尸厥”患者。《神农本草经》记载石菖蒲有“开心孔……,通九窍”的功能;《本草纲目》治“中恶卒死……”。

随着人们的不断认识,逐渐发现半夏、皂角、细辛、鹅不食草等药物,均可作搐鼻剂。至金元时代,朱丹溪用皂角、细辛等制成“通关散”,以吹鼻取嚏,对急救昏厥不醒的休克患者,至今临床上仍在使用。北京市中药厂生产的通关散因加用了麝香,较前人开窍醒神的功能更大。

三、通导大便法

凡邪热内盛、津液不足、糟粕阻于直肠,而大便不通、不堪攻下者,宜用导法。但导法有寒热虚实之分,如过汗伤津,大肠失润者,宜用蜜煎导;邪热内盛、气血不足者,宜用大猪胆汁和醋少许灌肠;湿热痰饮固结者,宜姜汁麻油浸瓜蒌根导;阴结便闭者,宜蜂蜜加姜汁、生附子末导。我国使用导法,远在东汉末年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中即有记载。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

此外尚有握药法,以治大便秘结。《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载用“巴豆仁、干姜、韭子、良姜、硫黄、甘遂、槟榔各1.5g为末和匀,分2粒,先以花椒水洗手,麻油涂手心,握药,移时便泻,欲止则去药冷水洗手。”这些方法均可通过临床验证,以确定取舍。

四、冰敷法

冰敷法是中医的物理降温法之一,其中还可包括冷敷法、泥敷法,多用于高热、神昏、疮疡攻心、中毒等情况,属火热病变者。
张子和说:“凡治火,莫如冰水。”其间当包括冰敷等外治法在内。高热烦躁者,清·吴师机《理瀹骈文》有“膻中置放冰块”以退热的记载;民国·陆晋笙《蜉溪外治方选》解烧酒毒,治大醉不醒,“以井水浸其发,并用故帛湿贴胸膈”,以达到退热、解毒、醒神之作用。膻中置放冰块、井水浸发、湿帛贴胸膈等方法对心、脑等脏器具有保护作用。

金·张从正《儒门事亲》治疗咽喉肿塞,浆粥不下,药既难下,针亦无动者,用中药煎水漱口,并“以冷水拔其两手”而愈的记载。亦有痈疽疮疡攻心,暴饮醉死者,“以井底泥罨心胸”的记载。
中医冷敷法方法多样,简便易行,使用范围较广,且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当然风寒外束,表邪未解之发热者不宜使用。

五、药敷法

药敷法是以药物外敷而达到治疗目的,中药外敷法内容丰富,所治病证亦极为广泛。外敷用药有单味药、有数药配用之不同,常用药物有大蒜、葱白、生姜、田螺、附子、麝香、青盐、硫黄、青黛、南星、半夏末、胡麻、吴茱萸等;所敷部位有贴脐、脐下、手足心、囟门、俞穴、患处等;所治病证有神昏、惊狂、关格、癃闭、急淋、中风、泄泻、痢疾、霍乱、哮喘、水肿、鼻衄、喉痹、痈疡等多种。

如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根据《张氏医通》外治哮喘的记载制成外敷“消喘膏”,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科学研究,却有良效,已于今年5月通过鉴定推广。

《蜉溪外治方选》记载“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脐中效”,对利尿消肿有一定作用;又如鼻衄以“冷水调白芨末用纸花贴山根”部;“急淋阴肿,泥葱半斤煨熟杵烂贴脐上”。麻疹郁遏不出者,以芫荽用水酒各半煎汤喷擦肌肤,有宣发透疹之功;赤小豆敷脐以行水肿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药敷法,值得根据不同疾病而辨证验证。

六、药物蒸浴法

药物蒸浴法起源很早,《内经》即有“其在皮者,渍形以为汗”及“浴之”的记载。如“疹发不出,面目肿胀,气喘垂危者,用大葱头杵烂放在大铜盆内,上用木架架之,再以大被单罩盖停当,大人抱定小儿睡在上面,热气熏蒸”,这就是中医的药浴法。而泄泻不止,诸药罔效,用梧桐叶煎汤浴足。又唐代许荫宗用黄芪、防风浓煎汤数10斛,熏蒸治愈唐王太后之中风病。据《洗冤录》记载,治跌压未绝者,可用四物汤煎水熏洗。

药物蒸浴法,包括气雾吸入、坐浴等方法。热病神昏,用烧器烧红更迭淬醋中就患者之鼻熏之;发狂,用炭火1盆,将醋1碗沃火之内使烟气冲入患者鼻中;《医宗必读》有用大葱煎水,少加麝香,熏蒸坐浴治癃闭、关格的记载。而《金匮要略》则早已有用雄黄熏之、苦参煎水熏洗治狐惑病的记载。

七、截法

截法又称“劫法”,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截药”是走方郎中治疗疾病的三大法之一。截是截断的意思,即及时截断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单刀直入地给病邪以迎头痛击,始能早拔病根,防其逆传。
《串雅内编》记述截法颇多,如以郁金、明矾截癫狂,即临床常用的白金丸;以墨鱼、黑矾、松罗茶末截臌;以黄丹、枯矾、黄蜡、石榴皮等4味来截泻;以葶苈子、大枣、桑白皮截水肿;以青矾、当归、百草霜截黄;以常山苗、乌梅、陈皮、槟榔、制乌药、当归身、法半夏、川桂枝、丁香、生姜、大枣截三阴久疟。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治疗疟疾,就推崇截法。虚疟用柴胡截疟饮(小柴胡加常山、槟榔、乌梅、桃仁,姜、枣煎,并渣露一宿,次日发前1~2小时温服),截实疟用蜜陀僧散(单味研细末,大人7分,小儿量减,冷烧酒调,发前1~2小时服之)。
针灸治疗疟疾,同样以截止其发作为首务,选穴以大椎、间使、陶道、后溪等穴为主,在发作前2小时针灸之,得气后再留针20~30分钟,常可得到治愈。

上海市中医院仿丹溪“椒目劫喘”法将椒目制成各种剂型劫喘,热证明显则佐以清热解毒,共治急性哮喘发作172例,近期控制72例,显效30例,好转33例,其中半数以上在5分钟左右即开始缓解,维持有效时间1~24小时,平均6.28小时。宋代多以砒治喘,紫金丹即是以砒为主的方子,近人曾仿其治,更名为砒矾丸,方中砒1分,矾3分,豆豉10分,共研末糊丸,绿豆大,每服5粒~6粒,日2次~3次,连服1周~2周,对寒性哮喘效果好。总之,截法若运用得当,可收立竿见影之效。

八、开噤法

开噤法,一般多用于痉病等出现的牙关紧闭者,可用乌梅肉、南星、冰片,或用姜蘸南星、冰片擦牙;又有用白矾、青盐等分,分数次擦之,涎出自开。其噤既开,则药物、饮食皆可自口进入胃中。开噤后,用多层纱布,纳入上下齿之间,以防其自啮舌及口腔。

以上仅是我阅读前人部分著作过程中,结合个人的临床体验,随手摘录的资料。如果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书海中求索,虚心向老中医请教,深入民间采风,必将发掘出更多、更好的急救法。通过临床观察和研究,使治疗急症的手段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无疑对开展急症工作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https://mp.weixin.qq.com/s/rQWQld18dCFX6QUm614rf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