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診療院

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


2
海外中医直言:中西医结合不能取代传统中医
原创: 吴侃阳

中西医结合一甲子,有关的学术争论、民间争鸣一直没有中断过,究竟带给传统中医的是毁灭还是创新?二者能否结合,是道的融合,还是术的结合?夹杂着科学性的争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号将推出相关文章,探讨结合理念对岐黄之术的影响,不求正本清源,只求展现各家观点,汇聚发展的力量。欢迎不吝赐稿。海外学者吴侃阳发来万字长文,分三次刊出,今日刊发第二部分,敬请关注。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习惯于还原论的现代科技思维观,中医学说的临床思维逻辑可以用“古化石”来形容。记得中国有句古话叫作“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古人以笼中抓鸡这种简单而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秀才学医,说明中医学说并非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玄妙难懂。显而易见,这句话所提示的是社会主流思维意识决定人们对于问题的认知;由于古代社会的主流思维就是以整体论为主的思维观,所以秀才们学起中医来可以说是易于反掌。

而今,中医还是原来的中医,并没有发生学术思维体系的变化,依然还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主导思维;但随着西学东渐,现代人都是学习数理化长大的,其学术思维观基本上都隶属于还原论的现代科技思维,因而对于中医学说的学术思维方式比较陌生、比较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学术思维观的差异并不重要,重要的则是应该懂得尊重不同学术思维体系的学术规律,因为这是起码的科学精神。

中医学说不属于现代社会学术思维体系

由于科学精神的缺失,就连科学这个词,也都成为了不尊重学术规律和否定非现代科技实质思维之外的所有学术思维观(包括整体论)的代名词。在科学主义思维指导下,由于人们不懂得应该尊重学术思维的客观规律这一起码的常识,常常会对于中医采用比较粗暴的做法:他们或者就像傅斯年先生那样直接拒绝接受中医临床;或者就像胡适先生那样,即使勉强接受并受益,但由于自己无法理解,依然还是不会认同中医学识;更有甚者,他们(中西医结合论者)或者干脆就引用现代科技的思维观来诠释和改造中医学说。

这些人由于习惯于用现代科技的实质思维观去观察世界,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大凡“科学”,都必须具备数据化与实验室研究这两项科技思维的必需条件,否则就必须被改造。所以目前现状是人们在并不懂得中医学说真实内涵的情况下,常常会肤浅地抹黑“中医不科学”,并用尽各种非学术手段将中医“科学化”、“现代化”(其实质乃是中医西医化),从而使得传统中医的元气大伤。

所谓中西医结合,幻想着试图将整体论的学术思维观与还原论思维观合并成为一个东西,具体落实到医学上的做法就是砍去“不科学”的中医理论与临床诊断治疗法则,保留原先在临床上显现显著疗效的中医药疗法,以为这样就能够将鱼与熊掌兼得。

可惜的是,医学的学术规律不是可以随意拼凑出来的。中医属于理论医学,中医药疗法的显著疗效也只能在中医学术思维的指导之下有可能得到,任何违背学术规律的做法都会对于人类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几十年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事实证明,在临床上奉行这种所谓的中西医结合论,就无法达到“药证相符”的最高疗效境界,就很难得到中医药疗法原先所拥有的显著疗效。

不仅如此,由于缺乏中医学说“理”与“法”的指导,中医药疗法无法发挥纠偏的功用,也很容易因为“虚虚实实”问题而使得机体处于非“中庸”状态,甚至导致药证相反问题而出现临床中毒现象。这个问题早已被近几十年频繁发生的中药中毒临床事故所证实,只是人们都不愿意正视医学学术规律问题,而是以各种非学术借口来推托和掩盖而已。

当然,如此久而久之,由于人们得不到真正的中医临床的帮助,由于不断出现不当施用中医药疗法所导致的对于患者的伤害,人们在并不理解真正的中医学识的情况下,肯定会怪罪于整个中医学术体系,中医药疗法也必然会被人们抛弃,被社会抛弃。

笔者以为,中医学说不属于现代社会学术思维体系,其之所以能够留存至今并非出自于谁的恩赐,而是其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让其占据一部分医疗市场的缘故。由于在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见不到原先的显著临床疗效,中医药疗法的神奇光环就会逐渐退去;目前某些“现代中医”突出中医的养生效用、而不敢面对临床之类的言论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个问题。此外,由于不遵循中医关于“有是证,服是方”的学术规律,滥用中药常常导致出现“药证相反”的中医药所特有的毒副作用,这个问题在推行中西医结合之后的几十年中才会变得越来越严重,上述等等问题最终必然会让中医药疗法留给社会负面的印象。

由于现代人对于中医的学术思维理念不理解,一方面那些“现代中医”之类的伪中医师们的临床疗效越来越差,另一方面,他们不依照中医药使用规范而胡乱用药,导致中药中毒问题频频发生,严重地损毁中医学说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所有这一切都决定着中医消亡的命运,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除了一小部分中医药疗法会被演变成为西医临床的某些特殊疗法之外,整个传统中医必然会“自然”消亡。

其实,上述这类对于中医学说的错误认知在中国过去的一百年来一直都存在。“废中医”干将余云岫如此,被誉为“文化旗手”的鲁迅先生也是如此,相关部门的中医政策导向则更是如此。他们不从临床运作和疗效等方面去正面认识中医学说的社会价值,不从学术思维的角度去认真探讨中医的客观学术规律,在根本就不懂得中医学说学术规律的基础上一厢情愿地思想着要去改造中医,其结果硬是强行利用非学术手段造出来一个非驴非马的骡子“医学”---中西医结合,并以假乱真、基本上实现了取代传统中医的企图。

中西医结合“温水煮青蛙”

我们知道,余云岫在民国年间曾提出过“废中医”提案,该案并获得通过,只是由于当时全国中医业界的群起抗争,该法案才被搁置而没起到废中医的效用。之后余云岫认识到,要在中国硬性废除中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他就改弦易辙,推销其用“强迫中医师学习西医”的“废中医”方案,藉以淡化中医业者的中医素养,从中医业界内部彻底瓦解传统中医事业。

事实证明,余云岫所提倡的这种“温水煮青蛙”方法确实很有效,通过中国相关部门打着“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的旗号鼎力推行中西医结合,目前中国的传统中医学识已经岌岌可危。我们知道,所谓中西医结合所提倡的是以西医的诊断取代中医的“理”与“法”,基本上暗合余云岫的“废医存药”论;而今以中西医结合取代传统中医,如此一来,也就堂而皇之地达到了余云岫“废中医”的可耻目的。

余云岫曾经说过:“阴阳五行、三部九候之谬,足以废中医之理论而有余;治病必求本、用药如用兵二语,足以废中医之治疗而有余;研究国药,试用成方,足以发扬国产药物而有余。”两相比照,何其相似乃尔?余云岫废中医所要废的就是中医的“理”与“法”,而中西医结合也就是以西医的诊断取代中医的“理”与“法”。

也正是基于上述客观事实,余云岫的儿子余XX就曾经撰文要求承认余云岫为“中西医结合的首创者”(参阅吕嘉戈着《挽救中医》)。不知道到底出自于何种原因,余XX的呼吁始终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正面答复。笔者以为,客观事实就是如此,余云岫的“废中医”遗愿就是通过中西医结合实现的,为什么不敢大胆地面对、并承认这个客观事实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回顾相关部门几十年来“废中医”的具体步骤。首先,他们强调中医药学的宝贵,让西医师学习中医;当这批人掌管了部分中医话语权之后,中医学说也就变得没有那么宝贵了;于是,他们就开始以科学的名义将西医学说介入到中医的临床、教学、学术研究中去以改造中医。在临床上,他们积极推广西医的检验数据诊断方式以取代中医的“四诊八纲”,而仅留下方药为其所用。很显然,这种将中医学术思维理论连根拔掉的做法正是余云岫所提倡的“废医存药”主张。

其次,他们将全国各省市中医专科院校的教学转化为“中西医并重”的模式,除了教授大量的西医药课程之外,他们还组织许多“西学中”来编撰中医教材,其中许多诠释的确令人啼笑皆非。我们以刘力红教授在《思考中医》一书中所指出的该教材中对于“肺主治节”的诠释为例。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5月版)中明确地将“治节”诠释为“治理和调节”。事实上古文之“节”为节令,是指24个节气,根本就不是什么“调节”的意思。“肺主治节”是指肺具备让身体能够随着节令的变化而变化的生理适应功能。治理什么?调节什么?实在是莫名其妙;该教材望文生义,何其可笑?误人不浅,又何其可恨?

还有,他们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中无视中医学说关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预防学术思维,反而强调使用贯仲、苏叶、荆芥之类的驱邪解表药来预防流感;显然,这种提倡西医杀菌以预防疾病发生的用药方式,只会损伤正气,让机体的卫气更弱,反而更容易感受风寒等外邪的侵袭。这种移花接木的学术思维,又是何其可笑可恨?事实上这类问题普遍存在,以这样一些“现代化”、“西医化”的基础教材培养出来的中医师,在临床上能有多大的作为呢?

此外,为了彻底改变中医师的结构,他们在中医药大学教育中改变传统中医的教育方向,加大西医的必修课程,而将《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都压缩为选修课目,将这些能够让学子增长传统中医学识的重要课目几乎全部都“科学”掉了。几十年来的中医教育成果,就是培养出来一大批不具备中医头脑、也不会看病的“中医师”(对于中医学术而言应该称之为庸医)。

而许多中医硕士、中医博士所研读的多是分子生物学之类的西医学识,其对于中医师的中医思维建立和掌握中医临床技能不但毫无帮助,反而会误导他们走上“中医西医化”的歧途,个别人甚至站到中医的对立面来否定中医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问题更在于,这样一些并不具备中医特色的假“中医师”正被逐渐安排在中国中医系统各学术高位,继承着改造传统中医的衣钵;恰如湖北中医药大学李今庸老师所言,这些人实际上可以被认作是传统中医的掘墓人。

为解决许多被这种错位教学培养出来的中医师不会看病的问题,前者又有人别出心裁地提出要搞什么中医临床诊治疾病“规范化”;藉以帮助这些“现代中医”。殊不知中医的学术规律是“一证一方”,面对临床上成千上万个不同的“证”,须得拟出成千上万个相对应的“方”,请问,中医这种临床学术规律如何进行规范?舍本求末,缘木求鱼,管理者们应该醒一醒,还是回到尊重中医学说的学术规律上来吧?!

https://mp.weixin.qq.com/s/Lnq_Y3TzB0rg_6yHDawR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