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診療院

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


各种不同体质的治病与调养禁忌
博客分类 陶氏疗法
张胜兵中医 前天

体质的差异现象是先天禀赋与后天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体质之间的同一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则是绝对的。这种差异,既有因生存空间上存在的地域性差异而形成的群体差异,又有在相同的生存空间,但因禀赋、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不同而形成的个体差异;既有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又有同一个体不同生命阶段的差异。为了把握个体的体质差异规律及体质特征,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就必须对纷繁的体质现象进行广泛的比较分析,然后与甄别分类。

本文节选自张胜兵代表作《医门推敲》,淘宝京东各大新华书店有售!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体质的分类方法是认识和掌握体质差异性的重要手段。中医学体质的分类,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思维方法,以藏象及精气血津液神为理论基础而进行的。古今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做了不同的分类。《黄帝内经》曾提出过阴阳划分法、五行划分法、形态与机能特征分类法、心理特征分类法(包括刚柔分类法、勇怯分类法、形态苦乐分类法)等,张介宾等采用藏象阴阳分类法,叶天士以阴阳属性分类,章虚谷则以阴阳虚实分类。现代医家多从临床角度根据发病群体中的体质变化,表现特征进行分类,但由于观察角度、分类方法不同,对体质划分的类型、命名方法也有所不同,有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等,其分类的基础,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结构与功能的差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盛衰,实际上是脏腑精气阴阳及其机能的差异和经络气血之偏颇导致了个体之间在生命活动表现形式上的某种倾向性和属性上偏阴偏阳的差异性,从而决定了人类体质现象的多样性和体质类型的出现。因此,着眼于整体身体机能的强弱,运用阴阳的分类方法对体质进行分类是基本方法。

二、常用体质的分类及其特征

理想的体质应是阴阳平和之质。但是,机体的精气阴阳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总是处于动态的消长变化之中,使正常体质出现偏阴或偏阳的状态。人体正常体质大致可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和偏阴质,三种类型。请注意我们接下来讲的是正常体质的三种类型,正常体质有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三种情况。

(一)阴阳平和质

阴阳平和质是机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体质特征为:身体强壮、胖瘦适度;面色与肤色虽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食量适中,二便通调;舌红润,脉象缓匀;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工作潜力大;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具有这种体质的人,不易感受外邪,较少生病。即使患病,多为表证、实证,且易于治愈,康复亦快,有时则不药而愈。如果后天调养得宜,无暴力外伤、慢性疾患及不良生活习惯,其体质不易改变,易获长寿。

(二)偏阳质

偏阳质是指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类型。体质特征为:形体适中或偏瘦,但比较结实;面色多略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食量较大,消化吸收功能健旺,大便易干燥,小便易黄赤,平时畏热喜冷,或体温略偏高,动则易汗出,喜饮水;唇、舌偏红,苔薄易黄,脉多滑数;性格外向,喜动好强,易急躁,自制力较差;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灵敏,性欲较强。

具有这种体质特征的人,对风、暑、热等阳邪的易感性较强,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并易化燥伤阴。皮肤易生疖疮;内伤杂病多见火旺,阳亢或兼阴虚之证;容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及出血等病证。

偏阳质其实就是偏火质,就是火性,偏火质它具有实火性和虚火性,比如实火性舌苔易黄、脉滑数。属于虚火型的人,阴虚多火就会偏瘦。但是实火性的人不一定会偏瘦,他有可能形体适中,易感受阳邪,容易出现阳亢类病证,比如肝阳上亢可以出现眩晕头痛,心阴虚可以出现心悸、失眠等。当然肝阳上亢可以用天麻钩藤饮、镇肝息风汤,心阴虚、心悸失眠用天王补心丹。

(三)偏阴质

偏阴质是指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类型。体质特征为:形体适中或偏胖,但较弱,容易疲劳;面色偏白而欠华;食量较小,消化吸收功能一般;平时畏寒喜热,或体温偏低;唇舌偏白偏淡;脉多迟缓,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性欲偏弱。

具有这种体质特征的人,对寒、湿等阴邪的易感性较强,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表证易传里或直中内脏;冬天易生冻疮;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血瘀等病证。

应当指出,在体质分类上所使用的阴虚、阳虚、阳亢以及痰饮、血瘀等名词,与辩证论中所使用的证的名称是不同的概念。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的概括,而体质反映的是一种在非疾病状态下就已存在的个体特异性。诚然,体质是疾病的基础,许多疾病,特别是慢性病,体质类型对其证的类型具有内在的规定性,这时,证的名称和原来的体质类型名称就可能一致,这说明体质与证的关系密切。

那么大家可以看一下《黄帝内经·灵枢·通天》所论,太少阴阳五态人的人格特征和行为特征,可以作为了解。这段原文大家可以下去看一看,那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将人体分为九种常见体质的判定标准。那么这九种常见体质的标准,是目前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标准,是当今中医学家,或者说是一些老前辈总结历代医家或历代古籍对体质的一些认识,而总结出来的,九种常见体质,刚才我们讲的是三种。另外,根据《黄帝内经·灵枢·通天》有太少阴阳五态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九种常见体质:一、平和质;二、气虚质;三、阳虚质;四、阴虚质;五、痰湿质;六、湿热质;七、血瘀质;八、气郁质;九、特禀质。这九种体质的标准,作为了解,在临床当中,有一些指导意义。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体质学说,重在研究正常人体的生理特殊性,强调脏腑经络的偏颇和精气血阴阳的盛衰对形成体质差异的决定性作用,揭示了个体的差异规律、特征及机理。疾病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种种差异,取决于个体的体质,体质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预后上的差异及个体对治疗措施的不同反应性。因此,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及养生预防均有密切的关系,体质学说在临床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中医学强调的“因人制宜”,就是体质学说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体现,是个体化诊疗思想的反映。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体质反映了机体自身生理范围内阴阳寒热的盛衰偏颇,这种偏颇性决定了个体机能状态的不同,因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亲和性、耐受性不同,也就是选择性不同,正所谓“同气相求”。一般而言,偏阳质者易感受风、暑、热之邪而耐寒。感受风邪易伤肺脏;感受暑热之邪易伤肺胃之津液及肝肾之阴气。偏阴质者亦感受寒湿之邪而耐热,感受寒邪后易入里,常伤脾肾之阳气;所以我们常常有脾肾阳虚,舌质白,边有齿痕,很多时候是脾肾阳虚同时出现。感受湿邪最易困遏脾阳,外湿引动内湿而为泄为肿等。那么脾阳被遏,出现水肿、泄泻,以温脾阳为主,如附子理中丸、实脾饮等等。小儿气血未充,稚阴稚阳之体,常易感受外邪或因饮食所伤而发病。小儿体质既易感受风寒,又易感受风热,而且易夹痰、夹风、夹食积。如小儿夹风夜啼常用蝉蜕,小儿惊风代表药有蝉蜕、地龙、钩藤等,如果热极生风比较重就要用牛黄、羚羊角能够熄风的药。小儿食积用类似于保和丸,肥儿散、小儿疳积颗粒等药物对食积都有作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感受外邪,无论是风寒还是风热,与成年人类同治疗,只是他易夹痰、夹风、夹惊,食积是小儿稚阴稚阳的特征,也为纯阳之体。

体质因素还决定着发病的倾向性。脏腑组织有坚脆刚柔之别,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不同,因而不同体质的人发病情况也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泻、食积等疾病;年高之人,脏腑精气多虚,体质较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心悸、消渴等病;肥人或痰湿内盛者,易中风、眩晕;瘦人或阴虚之体,易患肺痨、咳嗽诸疾;阳虚阴盛体质者,易患脾肾阳虚之证。脏气偏聚盈虚的改变,形成体内情感好发的潜在环境,使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使情志症状产生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倾向性。这个说的是关于情志致病的问题,情志对应的脏腑,脏腑的气偏聚盈虚的改变,也是肝心脾肺肾脏腑在不同的改变,可以影响到情感好发的潜在环境,比方说肝气郁,好发的疾病就是发脾气,肝郁,形成乳腺增生或者月经不调、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等;如果心气出现了这个问题,可能会出现失心疯、颠狂等情志方面的一些疾病。

此外,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以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也与个体体质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不同的种族、家族长期的遗传因素和生活环境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体质的差异,即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抗病能力和免疫反应的不同。

有必要说明一下,中医对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以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对于先天性疾病,治疗上难度大一些,遗传性疾病有些是可以减轻或者避免,如西医称遗传性的糖尿病史,中医称消渴,我们在后天通过饮食生活习惯,调理体质可能会避免他出现严重的糖尿病现象。对于过敏性疾病我们也有办法,比如有些人对花粉过敏产生的皮肤病,中医通过调节体质也有可能让对花粉的过敏人不过敏。比方说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荨麻疹等,有的人通过加强锻炼,培补正气,后来发现对原有的过敏原不过敏,这种在临床上也有,并不是你查了一个对什么过敏,你就终身对它过敏,西医可能是这样认为的,中医由于有体质学说,由于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扶正气,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这种情况是有可能治疗的。

二、阐释发病原理

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邪正交争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正气虚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体质正是正气盛衰偏颇的反映。一般而言,体质强壮者,正气旺盛,抵抗力强,邪气难以侵袭致病;体质赢弱者,正气虚弱,抵抗力差,邪气易于乘虚侵袭而发病。发病过程中又因体质的差异,或即时而发,或伏而后发,或时而复发,且发病后的临床证候类型也因人而异。因此,人体能否感邪而发病,主要取决于个体的体质状况。比方说流行性感冒来了,有些人体质差一点,可能就感冒了,体质强的人可能感受到过流行感冒病毒但是没有发病,这与体质有很大关系的。再如西医的乙肝病毒,很多人在接触了乙肝病毒之后很快就产生了小三阳或者大三阳,但是有些人却产生了抗体。

不仅外感病的发病如此,内伤杂病的发病与体质密切相关。《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说:“凡此九气(怒、喜、悲、恐、寒、炅、惊、劳、思)丛生之病,壮者得之气行而愈;弱者得之气著为病也。”说明对某些情志刺激,机体发病与否,不仅与刺激的种类及其量、质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机体体质有关。个体体质的特殊状态或缺陷是内伤情志病发生的关键性因素。

疾病的发生,由正邪斗争的结果决定之外,还受环境(包括气候、地理因素、生活工作环境和社会因素)、饮食、营养、遗传、年龄、性别、情志、劳逸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均是通过影响人体体质的状态,使机体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下降而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三、解释病理变化

体质因素决定病机的从化。从化,即病情随体质而变化。由于体质的特殊性,不同的体质类型有其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可称为“质势”。人体遭受致病因素作用时,即在体内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而且不同的致病因素具有不同的病变特点,这种病理演变趋势称为“病势“。病势与质势相结合就会使病变性质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病势依附于质势,从体质而发生的转化,称之为“质化”,亦即从化。正如《医门棒喝·六气阴阳论》所说:“邪之阴阳,随人身之阴阳而变也。”即六淫之邪,有阴阳的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阴阳强弱盛衰变化而为病。如同为风寒之邪,偏阳质者得之易从阳化热;偏阴质者得之易从阴化寒而为寒湿之证。质化(从化)的一般规律是:素体阴虚阳亢者,机能活动相对亢奋,受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则机能活动相对不足,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血从燥化;气虚湿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也就是说不同的体质的人感受同样的邪气在体内的变化是有差异的。

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传变。传变是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中的转移和变化。疾病传变与否,虽与邪之盛衰,治疗得当与否有关,但主要还是取决于体质因素。体质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疾病的传变产生影响。其一是通过影响正气的强弱,决定发病和影响转变。体质强壮者,正气充足,抗邪能力强,一般不易感邪发病,即便发病,也多为正邪斗争激烈的实证,病势虽急,但不易传变,病程也较短暂;体质虚弱者,不但易于感邪,且易深入,病情多变,易发生重证或危证;若在正虚邪退的疾病后期,精气阴阳的大量消耗,身体不易康复,若罹患某些慢性疾病,则病势较缓,病程缠绵,难以康复。其二是通过决定病邪的“从化“而影响传变。如素体阳盛阴虚者,感邪多从阳化热,疾病多从实热或虚热方面演变;素体阴盛阳虚者,则邪多从阴化寒,疾病多向实寒或者虚寒方面转化。

四、指导辨证

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候类型。首先,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或患同一种疾病,因个体体质差异可出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的证候类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就是《中医诊断学》里面的八纲,即同病异证。如同样感受寒邪,素体强壮,正气可以御邪于肌表者,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等风寒表证;而素体阳虚,正不胜邪者,发病则出现寒邪直中脾胃的畏寒肢冷,纳呆食减,腹痛泄泻,脉象缓弱等脾阳不足之证。另一方面,异病同证的产生也与体质密切相关。感受不同的病因或患不同的疾病,而体质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点时,常常可表现为相同或类似的证候类型。如阳热体质者,感受暑、热邪气势必出现热证,但若感受风寒邪气,亦可郁而化热,表现为热性证候。泄泻、水肿病,体质相同时,都可表现为脾肾阳虚之证。所以说,同病异证与异病同证,主要是以体质的差异为生理基础,体质是证候形成的内在基础。

由于体质的特殊性决定着发病后临床证候类型的倾向性,证候的特征中包含着体质的特征,故临床辨证特别重视体质因素,将判别体质状况视为辨证的前提和重要依据。

那么体质在临床诊断中非常重要,有一句话叫“望而知之谓之神”,为什么有一些神医,不需要拿脉,不需要看舌象,只要望到面相和整体大概,就知道了病人的主要病因以及主要情况,如何下药等等。他的重要参考就是参考了这个人的体质。比方说我前两天远远见其一位女性,偏胖,一个偏胖的女性呢然后明显看见她有喉结、胡须,第一眼感觉就是痰湿体质,又由于长喉结、有胡子的这种情况,我们基本上可以判别她90%以上就是一个多囊卵巢综合症,所以给人第一印象这个女性呢要么就闭经、要么就不孕,果不其然,她进来之后第一件事就问:“请问,医生,这里有没有黄体酮?”她干嘛呢,她就是月经不来,闭经,想靠黄体酮来月经。我们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望诊,为什么看见这样一个病人条件反射,你说是职业病也行,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要么闭经要么不孕,后来得知这个女孩才20岁,没有结婚,她是否不孕不得而知,但是,她确确实实已经四个月没有来月经,闭经了。从中医的痰湿体质看的话,痰湿阻络胞宫后,可以产生月经推迟、月经过少、甚至闭经,在西医上往往会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症,会出现不孕的情况。那么我们仅仅是通过望诊就确定了她可以用苍附导痰丸来治疗。我们即没有拿脉,也没有看舌象,看她一眼就知道需要用中医的苍附导痰丸来化痰,来治疗她的闭经或者不孕,不管她是治疗闭经或者不孕,我们主要方向是化痰湿,代表方剂就是苍附导痰丸,也可以用《医门推敲》第一部里面的化痰送子汤。西医用黄体酮强行促进子宫内膜脱落,它并不是一种月经。望了一眼就已经知道她的体质,就知道她得了什么病,所以说这个“判别体质状况是辨证的前提和重要依据”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

五、指导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治疗的特色,而形成证候的内在基础是体质。体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证侯类型和个体对治疗反应的差异性,因而注重体质的诊察就成了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个体体质不同,决定了证候的不同,治法和方药应当针对证候而有别。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实质上包含着从体质上求本治疗之义。由于体质受先天禀赋、年龄、性别、生活条件及情志所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通常所说的“因人制宜”,其核心意思是区别体质而治疗。

(一)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

体质有阴阳之别,强弱之分,偏寒偏热之异,所以在治疗中,常以患者的体质状态作为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针对证的治疗实际上包含了对体质内在偏颇的调整,是根本的治疗,也是治病求本的反映。如面色白而体胖,属阳虚体质者,感受寒湿阴邪,易从阴化寒化湿,当用附子、肉桂、干姜等大热之品以温阳祛寒或通阳利湿;面色红而形瘦,属于阴虚体质者,内火易动,若同感受寒湿阴邪,反易从阳化热伤阴,治宜清润之品。因此,偏阳质者,多发实热证。当慎用温热伤阴之剂;偏阴质者,多发实寒证,当慎用寒凉伤阳之药。针刺治疗也要根据病人体质施以补泻之法:体质强壮者,多发为实性病证,当用泻法;体质虚弱者,多发虚证,当用补法。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根结》说:“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

这就可以解释社会上的有一些现象,比如说有一些“老中医”啊,当然这些老中医打引号啊,出现在民间,我们既不褒也不贬,又一些老中医呢病人来了之后根本不让病人说话,拿完脉之后就开方,连主诉都没有告诉他,病人说,大夫啊,我要看什么病,还没说完,老中医说,你闭嘴,你什么都不用说,我拿完脉自然什么都知道。然后,脉拿完,处方出来,就叫病人拿药走人。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交流,这样的“老中医”还不少,那么往往针对这种“老中医”,我个人认为属于故弄玄虚,我们对患者、对疾病负责的话,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缺一不可,那么他们为什么拿一个脉就要开药,根本连主诉都不问,病人多说一句话还嫌弃别人啰嗦,为什么呢?他们主要是通过望诊,得出病人的体质,针对体质开药,拿脉呢,无非是验证他体质的虚实寒热而已。虽然说他开药具有一定的根据性,连主诉都不问,未免太过神奇了吧?我们前面提到的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患者,痰阻胞宫出现的闭经或者不孕症,但是如果病人不是来治疗不孕症,你第一眼看上去她是一个不孕症或者月经推迟的病人,假如说她第一句话不是问有没有黄体酮,而是说,医生,我最近咳嗽的厉害,咳痰。这个时候就应以健脾、化痰、镇咳为主,而不是用苍附导痰丸,虽然说都是化痰,但是治上面的痰和治下面的痰方子还是有差异的。如果说这个病人来只是要求治感冒咳嗽,或者说治疗脾虚泄泻等或其他疾病呢,一上来之后你就给别人开了一个苍附导痰丸,然后让别人回家吃,是不是显得有些不太妥呢?虽然说你开的药对她的体质是有好处的,但你开的药没有针对病人主诉,用武汉话说叫“闹眼子”,用东北话说叫“忽悠”。但是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的话,病人的主诉都不知道,就开药,他们确确实实因为看到了病人的体质,通过望诊确定大部分病人的体质,然后通过拿脉、看舌相之后基本上可以锁定他的体质,但是你得知道主诉,你得有的放矢吧。我们妄评了一下有些社会现象,当然主要还是强调体质的重要性。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由于体质的差异,同一疾病,可以出现病情发展、病机变化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证候,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而不同的病因或疾病,由于患者的体质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点,证候也随体质而化,可出现大致相同的病机变化和证候,故可采用大致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我们从体质上也能找到原因。

(二)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体质有寒热虚实之异,药物有性味偏颇,针灸也有补泻手法的不同,因此治疗时就要明辨体质对针药的宜忌,把握用药及针灸的“度”,中病即止,即可治愈疾病,又不损伤正气。

1.注意药物性味

一般来说,体质偏阳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体质偏阴者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素体气虚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阴阳平和者宜视病情权衡寒热补泻,忌妄攻蛮补;痰湿质者宜健脾胃芳香化湿,忌阴柔滋补;湿热质者宜清热利湿,忌滋补厚味;瘀血质者,宜疏利气血,忌固涩收敛等。

打个比方关于这个瘀血质者,宜疏利气血,忌固涩收敛,我讲过多次,比如说崩漏,女子月经出现了大量的血块,往下流。这个病人属瘀血质,她的病因也是瘀血所引起,我们就不宜用收涩类的药比如荆芥炭、棕榈炭、三七、茜草炭、地榆炭等来止血,这个是不宜的,越止瘀血越多,没有任何作用。那么这个时候就运用到体质学说的瘀血质,我们用到活血化瘀的方法,有人会问,明明她是崩漏还用活血的方法吗?他的病因是瘀血引起的,我们活血当然能够解决问题了,代表方将军斩关汤,或者《医门推敲》第一部里的化瘀止崩汤,效果都是非常理想的,瘀血化掉,血自然就止住了。按照中医基础理论它包含了中医的另外一种思想叫“通因通用”。通因通用我也多次讲过,它本来是崩漏它是通的,活血呢也是一个通的方法,是通因通用,至于什么是通因通用我之前也讲过很多,大家可以下去复习一下,回忆一下。

2.注意用药剂量

不同的体质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如大黄泻下通便,有人服用9克足以通便泻下。有人甚至服用18克也不见大便转软。一般来说,体质强壮者,对药物耐受性强,剂量宜大,用药可峻猛;体质瘦弱者,对药物耐受性差,剂量宜小,药性宜平和。

当然我们这里强调用药的剂量,如果说同样是便秘阳明腑实证着我们用大黄确确实实是有效,假设他不是阳明腑实证呢?是阳虚便秘呢?我们就用济川煎,气虚便秘我们就用黄芪汤。我们的前提是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之上如果你的药量不够,我们加大剂量,有效的话,那么证明这是用药剂量的问题而不是辩证错误的问题。

3注意针灸宜忌

体质不同,针灸治疗后的疼痛反应和得气反应有别。一般体质强壮者,对于针石、火焫的耐受性强,体质弱者,耐受性差;肥胖体质者,多气血迟涩,对针灸反应迟钝,进针宜深,刺激量宜大,多用温针艾灸;瘦长体型者气血滑利,对针刺反应敏感,进针宜浅,刺激量相应宜小,少用温灸,当然这个也不是绝对的,瘦长体质的人得了风湿一样的可以用温灸,瘦长体质的人,感受了外寒而出现呕吐,一样可以灸中脘,所以说这个不是绝对,只是体质指导的时候在临床中仍然还要灵活的辨证。

(三)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

疾病初愈或趋向恢复时,促其康复的善后调理十分重要。调理时需多方面的措施配合,包括药物、食饵、精神心理和生活习惯等。这些措施的具体选择应用,皆须兼顾患者的体质特征。如体质偏阳者大病初愈,慎食狗肉、羊肉、桂圆这些温热辛辣之品;体质偏阴者大病初愈,慎食龟鳖、熟地等滋腻之物和五味子、诃子、乌梅等酸涩收敛之品。所以我们善后调理的时候根据体质的不同,饮食习惯它的这个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四)指导养生

善于养生者,就要修身养性,形神共养,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调摄时就要根据各自不同的体质特征选择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中医学的养生方法,贯穿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主要有顺时摄养、调摄精神、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调养及运动锻炼等,无论在哪一方面的调摄,都应兼顾体质特征。比方说在食疗方面,体质偏阳者,进食易凉而忌热;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寒;型体肥胖多痰湿,食宜清淡而忌肥甘;阴虚之体,饮食宜甘润生津之品,忌肥腻厚味、辛辣燥烈之品;阳虚之体宜多食温补之品。在精神调摄方面,要根据个体体质特征,采用各种心理调节方法,以保持心理平衡,维持和增进心理健康。如气郁质者,精神多抑郁不爽,精神多愁闷不乐,性格多孤僻内向,多愁善感,气度狭小,故应注意情感上的疏导,消解其不良情绪。阳虚质者,精神多萎靡不振,神情偏冷漠,多自卑而缺勇气,应当帮助其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当然这个也不是绝对,只是大概,也不是所有阳虚质者都是对生活没有信心。

https://mp.weixin.qq.com/s/A7t8v1uQQANvQAL3yTfyxA
2020-08-18